时间:2017-12-2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城市交通需求与供给日益突出的矛盾所导致的交通拥堵及其伴随产生的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一些大城市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有效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运能、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安全快捷、准时可靠等突出优点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上世纪60年代建成第一条地铁线路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期,城市轨道交通路网长度和运营城市数量逐年迅猛增长。截止到2016年11月,我国已有42个城市修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其中不仅局限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徐州、南通、洛阳等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城市也已经入列。以北京为例,其地铁的总长度达554km,总共有18条线投入运行,有144座地铁站,其中换乘站51座。在2016年3月25日,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日客运量首次突破1200万人次,达1209.89万人次,为历史最高。 当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轨道交通线路经由车站换乘相互衔接,最终形成网络,实现网络化运营。网络化运营能提高整个网络线路的运行效率,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改善乘客的出行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但随着人们对网络化的利用以及对网络化的不断深入了解,网络化效应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敷设的面积越来越大,吸引客流不断增多,使地铁网络的日均客流量不断增加,运输量趋于饱和,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地铁日常客流都超过500万人以上。 大客流分类及特点
随着客流量的增大,车站内服务设施如通道、楼梯、站台等处变得十分拥挤或极度拥挤,乘客行动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滞不前,客流出现交叉干扰等。轨道交通大客流主要可分为四类: 常态化大客流是指为实现日常的通勤、上学、外出、商业活动等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产生的持续性大规模客流。常态化大客流的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较规律,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如离住宅、办公、商业区较近的车站会在上下班时段客流大幅上升。车站要提前制定完善的客流组织方案方能有效应对。目前北京地铁的41个车站面对常态化大客流冲击。 突发性大客流是指由于体育场馆、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场所举办大型活动结束时所引发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短时间内大规模聚集客流。它受活动地点、时间、规模等影响较大,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给活动周边车站的运营管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节假日大客流主要是指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如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中秋节和国庆节,以及学生7-8月份的暑假所造成的较平时明显增加的客流。乘客主要包括旅游观光、返乡探亲、休闲购物等,暑期大客流主要是放暑假的学生。春节前后大批外地劳务人员返乡,必然对铁路客运站和长途汽车站附近的地铁车站造成较大冲击。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假期较短的节日,游客不会对地铁的客流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但市民出行、购物会给商业区附近的车站产生较大客流。节假日轨道交通车站尤其是靠近旅游景区、购物商场的车站客流较平时有大幅上升,购买车票和初次乘坐地铁的乘客比例较大。 其他大客流是指乘客受雨雪、大风等天气影响,地面交通受阻,大量乘客改乘轨道交通造成车站客流量明显增加的情形。由于难以提前预估可能改乘地下交通工具的客流量,对车站客流组织带来一定困难。
随着激增的客流,不断增长的客流量与现有车站结构的冲突日益突出,给地铁安全运营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首先,地铁车站结构是固定的,随着客流量的增加,人员密集也在增加,可能出现客流交叉问题,造成局部区域异常拥堵。其次,随着安检设备的投入,大大降低了人员进入车站的速度,可能会在车站入口形成拥堵,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逐渐增加。另外,随着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形成,换乘客流人员增加,换乘路径中客流线路交叉的情况不断出现。人员交织行为必然使有序的人流短时间内转为无序,通道混乱度迅速上升,安全隐患随之出现。 客流交叉对于步行设施的正常运行有以下几点影响: 客流交叉导致乘客必须降低自身速度来避免行人间的冲突,有学者通过试验发现客流交叉时速度下降20%~30%。 客流交叉可以使通行能力下降20%~40%。 客流交叉导致乘客必须改变行走轨迹或者降低速度以避免行走流线的冲突,大大降低了行走的舒适性。 在流量大、密度高、行人流线交织复杂的区域,由于速度的降低导致步行时间的延长,在部分瓶颈区域易出现拥挤、延误现象,降低整个步行设施的服务水平,安全隐患增加。
为了降低因大客流引发的城市轨道交通事故风险,保证城市轨道运营安全,车站运营管理人员采取设置导流围栏,迂回绕行等手段限制单位时间内进站量的措施减少地铁列车和车站内部的拥挤状况,即对高峰客流进行客流控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限流"。 目前,常用的限流手段有以下几种。 站内:关闭部分自动售票机、闸机、出入口以及设置站内限流栏杆等,减缓进站速度; 站外:车站外设置限流栏杆,高峰时段引导乘客分批有序进站,确保进站后的乘客走好走畅。 目前限流围栏主要有四种: (1)出入口固定式围栏:限流组织; (2)通道移动版式围栏或换乘通道固定式导行栅栏:分流进出站客流或者换乘导行组织,带限流功能; (3)站厅移动版式围栏:分流进出站组织,带导流功能; (4)站台固定式围栏:导流功能,主要设置与在端头厅式车站,引导乘客向站台中部乘车。 限流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为保障乘客安全,有效减少因大客流可能产生的拥挤、踩踏、掉落隧道等安全隐患; 第二,均衡线路客流,尤其是在高峰大客流车站和起点站,后方车站客流集中往往造成前方车站乘客无法上车,限流可以有效、合理地均衡各座车站单位时间进站客流,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第三,顺畅全线运营,车站大客流积压易产生乘客吊门现象,列车反复开关门导致停站时间过长,限流可以一定程度上保障列车及时到发,同时相对提高乘坐舒适度,确保线路顺畅。
针对重大情况,行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联动机制,建立涉及地铁运营突发大客流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外界因素导致突发大客流情况,督促、指导地铁运营公司合理安排运力,调整运营组织方案,解决突发大客流引发的不安全问题。 地铁运营单位要明确与旅游、文化、体育、公安、气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方式,及时掌握突发大客流信息,预测节日前、节假日、恶劣天气及大型活动等各种情况下的大客流情况,掌握客流方向、预计客流流量、预计持续时间等因素,及时完善运营组织方案,提前安排大客流的疏导工作。 进一步完善安全设备设施。一是针对车辆及部分车站设备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加大安全投入,及时更新改造设备;二是在部分大客流突出的车站,考虑增设防护设备,加强安全防护;三是合理设置指示标识,及时准确疏导客流;四是进一步完善图像监控系统,扩大监控的覆盖面,满足安全监控需求。 在坚持固有的安全宣传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应增加地铁内安全乘坐地铁的大型醒目的宣传形式,强化安全警示效果;充分发挥移动电视的作用,加大地铁安全常识的播放频率。通过长期不懈的地铁安全宣传工作,提高乘客安全文明乘坐地铁的意识和自觉性。 相关部门应加大地铁宣传的指导力度,有计划地宣传包含地铁安全的各类安全常识,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乘客知识,使起在乘坐地铁时,能及时规避风险,安全乘车。从乘客自身的角度出发,应加强日常突发事件应对知识,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尽量避免或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