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设首页 | 加收藏 | 企业邮箱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安全动态 > 国内安全动态 > 文章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两部门近期将发文规范民间救援力量

时间:2018-10-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013日是第29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

在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看来,这一主题强调的是减轻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降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安全’在内”。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我们基本的国情。”郑国光认为,组建应急管理部后,能够把各种灾害防治综合起来形成整合力量,把防灾、减灾、救灾统筹起来,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新突破。

今年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是正常起伏

新京报:今年我国云南、陕西、吉林等多地区都发生了地震,地震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郑国光:我国确实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人口占世界的1/5,我国大陆的破坏性地震占到全世界大陆地震的1/3。但从近期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来看,2018年我国云南、西藏、青海、陕西、新疆、吉林等地区接连发生105级地震,最大为98日云南墨江5.9级地震,其中8次集中发生在89月份。据1900年以来地震资料,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6级以上地震4次。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今年以来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水平并不高,地震数量与震级都低于平均水平。目前的地震活动仍在正常波动的范围内,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一种正常起伏现象。

预计2023年实现地震预警全国覆盖

新京报:现阶段国家地震预测预警工作进展如何?地震能否实现提前预测?

郑国光:“预测”和“预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测指地震发生之前,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未来地震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大小。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使企业和公众能够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减轻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一般来说,主要是利用电磁波速度远大于地震波速度进行预警。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横波破坏性较大但传播速度较慢,为3-5公里/秒,较快的纵波传播速度大概是5-8公里/秒,当探测到纵波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几秒钟到几十秒钟做出预警。

就地震预测技术水平而言,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启地震预测的探索实践。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在长、中、短、临地震预测工作中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如实时利用国内外观测最新研究成果,滚动更新中长期强震危险区发震紧迫程度,判定结果帮助确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目前,世界各国地震预测总体水平还很低,地震预测还需长期持久的科学探索。

新京报:结合国内外情况来看,目前全球地震预警工作发展到了什么水平?

郑国光:自2008年起,中国地震局即着手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的预研究和前期筹备工作。目前中国地震局“十三五”重点项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已于2018720日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前期已先后在福建、首都圈、兰州以及川滇地区试点,如福建预警系统已向社会公众正式提供预警信息服务,在201824日台湾花莲6.4级地震中,提前75秒向试点用户发布了地震预警信息。

同时,中国地震局正和国家铁路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在高铁线路上安装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实时接收中国地震台网报警和预警信息,地震影响范围内多条高速铁路之间和相邻铁路局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现在已经在福建、山西等地的铁路上进行了实验,未来可在其它铁路线上正式应用,同时为服务保障2022年冬奥会,拟在京张高铁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应用。

目前,日本已建设了全国地震预警系统,欧盟和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建设了区域地震预警系统。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向受影响城市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8秒至30秒的避险时间,新干线上高速运行列车及时制动停车,避免了列车出轨和重大人员伤亡。

如今我国地震预警技术方案在观测台网布局及预警技术方面,均吸取了日、美等国预警系统的优点,并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完善。如充分整合测震仪、强震仪以及烈度仪三类台网资料,实现了“一网多用”,同时采取多系统并行处理后进行综合结果判定的方法,提升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万能的。由于其信息的高时效性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预警盲区,存在信息误报和漏报的可能性。如何提高地震预警的精准度,减少误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关键技术。

综合救援成为应急救援的“尖刀”力量

新京报:包括地震在内的突发自然灾害中民间救援力量一直备受关注,如近期台风“山竹”登陆期间,民间救援车返程被卡收费站一事引发热议,民间救援力量应如何规范?

郑国光:关于如何支持鼓励民间力量来参与救灾抗灾,相关工作其实一直在做。此前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的“国家减灾网”平台上,就有很多民间救援组织注册。201510,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对此作出了指导意见。

但这次出现这一事件,我们也发现在规范上仍然存在问题。近期应急管理部和交通运输部即将联合下发一个通知文件,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目前“国家减灾网”的相关平台正转移到应急管理部网站,以后参与救灾的社会力量首先要在应急管理部相应平台上注册“备案”,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然后我们会给这些队伍发一个统一的应急救援标识,这个标识交通运输部门也能认可。

另外,此前网上已经注册有一千多支社会救援队伍,但真正活跃的只有一两百支,今后我们也会对这些队伍进行测评分级,并定期开展“叫醒服务”。

新京报:中国地震局划入应急管理部管理后,对地震灾害应急处置方面有什么启示?

郑国光:现在中国地震局内部的应急救援司和应急救援搜救中心划归应急管理部,其他职能不变,同时中国地震局整体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转为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实际上突出了统筹协调应急管理,提高了综合防灾救灾能力。

过去,各救援力量往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救援效率。应急管理部组建后,综合救援的整合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应急救援的“尖刀”力量。

近期,山东、广东、云南等多地遭遇强台风袭击,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轮番登场。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遭遇大考,也创下了自汶川大地震以来首次跨区域规模调动消防部队,消防部队首次长时间连续作战执行抗洪排涝等综合性救援任务等多个“首次”。这场大考难度超出预期,却也为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部队的转型探索积攒了不少经验。比如初步形成应急管理部统一指挥、国家救援队伍跨区域支援、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有序联动的工作模式,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等,这些都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需要看到,与综合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定位相比,目前国家综合性救援队伍在救援观念、救援能力、装备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比如救援观念上,不能等灾情出现才出击,而要主动协助防范、提前预置力量。

在台风“山竹”的应对中,应急管理部提前将广东、海南、广西三省份2万余名消防官兵、60余个救援机动队调动到重点防御区域,部署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6个消防总队,以及7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3600余人待命增援。

再看救援装备方面,目前航空救援能力还难以满足远距离快速投送兵力和装备的需要,卫勤保障也难以满足大规模、长时间救援行动需要。这就要求抓紧配备必需的专业化救援装备,提升救援队伍的现代化水平。

上一篇:河南林州一在建住宅塔吊倾倒 致1死1伤

下一篇: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保护人民和国家安全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滇ICP备20003204号-2|
 |   QQ:511878723  |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白马小区集成花园综合楼7层B座  |  电话:0871-65302613  |